新冠疫苗一旦上市,目前国内的冷链物流能否满足其严苛的运输要求?上证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了多家冷链设备供应商,从技术、产能、供给等多维度调研其产销现况后了解到,在政策刺激下,专业医冷设备供求旺盛。
至于市场关注的疫苗冷链网络建设,业内普遍认为国内现有技术十分成熟,实现全冷链可溯,并非难解之题,政府引导资源投入是关键。
零下70℃怎么解决?
疫苗的冷链储运无小事。
目前在研的新冠疫苗中,灭活疫苗的运输储存需要在2℃至8℃的环境下进行,其产业链完善、技术成熟;mRNA疫苗(新冠疫苗的一种)需要零下70℃的运输环境,其分发过程对冷链物流是一个挑战。
“零下70℃,还要兼顾大批量运输,这是人类疫苗运输史上最大的挑战之一。”记者采访途中,每每谈及于此,受访对象均如此表态。
在以往,干冰存储是最容易想到的替代方案,装满干冰的疫苗储存箱,可以将其保质期延长至15天左右。而在普通2℃至8℃的冷藏条件下,疫苗的寿命只有5天。
A股公司凯美特气曾表示,全资子公司惠州凯美特生产的优质干冰可用于疫苗冷冻运输,目前具备每年20000吨的生产能力,并会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扩大产能。
使用干冰,通过现代化交通手段,解决短暂的运输,无疑是性价比较高的方案。不过,供应链中途节点越多,疫苗温度受到损害的风险就越大,干冰的不稳定性加大了运输风险。另外,干冰会挤占装载疫苗的空间,此消彼长的承载关系也决定了此举非最好运输方案。
“最好的解决方案一定是以超低温冷柜作为运输载体。”海尔生物高级研发总监陈海涛表示,“专业级别的超低温冷柜,可以实现均衡控温,并且通过信息化手段,实现全程监控。”
在A股上市公司中,澳柯玛、冰轮环境等公司生产的现有设备,均可以实现疫苗的超低温存储。“相比干冰,使用专业超低温设备,环境温度更均匀,不会出现局部温度差异,影响疫苗效力。”澳柯玛生物医疗事业部总经理单波表示。
政策引爆产业周期
疫苗储备技术解决后,资源投入能否跟得上呢?山东省疾控中心人士向记者表示:“国内相对发达的地区,基础设施完善,基本具备了全面冷链的能力。欠发达地区冷链环境虽然不完善,但只是资源投入的问题。”
确实,一个地区的冷链建设,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,医用冷链产业周期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就是政策。
“终端接种机构不添置超低温设备,就必须加强对疫苗接种的组织管理。”前述疾控中心人士表示:“疫苗到货后5天内必须全部接种掉,否则疫苗就报废了,报废损失通常要接种机构承担,损失风险远大于设备的投入。”
据其所言,储备足量超低温设备,是应对疫情的基础建设,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,加大了防疫部门对专业冷柜的采购力度。